MiniDouban
搜索 None
血与蜜之地

“对我来说,巴尔干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,而更像一个形容词,充满伤痛、挣扎、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。” · 《失落的卫星》作者刘子超新作,穿越流淌着血和蜜的巴尔干半岛 北岛、李健、许知远、周轶君、朱迅 联合推荐 “子超不停歇地上路,为我们打开这世界大同中的小异,陌生的化为能够被理解的。”——周轶君 · ☆《失落的卫星》作者刘子超再度出发,穿越“欧洲火药桶”巴尔干半岛 ☆ 穿越历史漫长的阴影,抵达布满弹孔的时间现场——没有一个地方的爱与恨,比这里更浓烈 ☆ 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,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——在不确定的当下,我们何以为家? ☆ 旅行文学标杆之作:车牌上的字母,杯里的咖啡渣,街巷散发的气味,都藏着世界的秘密 ☆ 北岛、李健、罗新、俞敏洪、许知远、周轶君、朱迅力荐作家,单向街书店文学奖·年度青年作家得主最新力作,“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” ☆ 收录旅行路线图和巴尔干词典,速通巴尔干前世今生;50张旅途摄影作品,生动捕捉巴尔干表情,如亲临其境 · 从北到南,由冬入春,穿越素有“欧洲火药桶”之称的巴尔干半岛。8个国家,23个城镇,再度见证世界的细碎与广阔。 这里诞生了奠定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文明和拜占庭文明,也是天主教、东正教、伊斯兰教分庭抗礼的场所。这里是大国兵戎相见的战场,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交锋与较量的熔炉。 往事并不如烟。跟随刘子超的脚步,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,来到血与蜜之地。火车穿越于山谷的黑色皱褶,历史的幽灵总在不经意间出现,帝国的残影荡漾在亮绿的河水中,人类的爱与恨,将一一清晰地浮现在眼前。 这是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,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。酷儿与诗人,难民和毒贩,凶手和受害者,信徒与商人,悉数登场。 在斯洛文尼亚,他闯入一场诗歌沙龙,看见诗人如何用语言重建家园;在黑山的深夜,少女接线员忙着为遥远的美国人订比萨,自己却从未尝过一口;活在南斯拉夫旧梦中的克罗地亚青年,可以修好一切东西,却修不好自己;选择“躺平”的波黑银行职员,却大声质问中国年轻人:“你们生活在中国,为什么要躺平?”结识塞尔维亚的电商教父,他感受着全球化的浪潮,眼里的世界平滑且没有任何阻碍;碰见希腊经济危机下成长的一代,他们喊着左翼口号,大声地说:“我们也是巴尔干国家。” 巴尔干变得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像一个形容词,充满伤痛、挣扎、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。穿越历史漫长的阴影,抵达布满弹孔的时间现场,一路收集飘零人的血色故事,去探索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,一个始于巴尔干却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问题: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,我们何处为家? · 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。新书依旧精彩,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,但不止于此,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,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、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。——知名歌手 李健 宽广的接触面,鲜活的时代感,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,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,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。——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新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,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。他的好奇心、洞察力、迟疑、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,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。他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。——知名作家 许知远 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,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。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,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,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,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,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。读完子超的书,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,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。——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子超不停歇地上路,为我们打开这世界大同中的小异,陌生的化为能够被理解的。——知名作家,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 子超做着我想做不能做的事:回望历史、凝视当下、点醒未来。——央视知名主持人 朱迅 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,他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,用文学再现旅途。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,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。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,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,与我们有了联系。——单向街文学奖颁奖词

电子书链接
逃走的人

在难以喘息的当代生活,人们在策划一场逃离 从“唯一正常”的生活逃走,从原生家庭、社会关系、狗屁工作中逃走,我们将通往何处? · 一场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 ——“不想要的就不要了!”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,囤积食物、养猫 不上班,不社交,不恋爱,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,脱离轨道,与人隔绝 · 追踪三年,从赛博角落到废弃都市,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 资深记者李颖迪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 · 许知远、杨潇、袁长庚、杜强联合推荐 “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,一次重要的疗愈。”——杨潇 作家,著有《重走》 · 鹤岗,东北边陲之城,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。 在鹤岗神话的背后,是一座座同样资源枯竭、经济衰退、被世人遗忘的城镇,河南鹤壁、安徽淮南、河北燕郊,以及一个个具体的、迷茫的、涌向那里的年轻人。这是一群逃离者的故事,也关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。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,囤积食物、养猫,不上班,不社交,不恋爱,靠积蓄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,与人隔绝。从互联网的隐秘角落,到大雪覆盖的边缘小城,作者李颖迪为我们展现了人们如何策划和实践自己的逃离。 她记录了逃离者的来处——富士康工人、保安、平台客服,这些工作给人的压缩感与漂泊感,还有冷漠疏离的家庭,无法寻得的爱意;也与他们共度脱轨后的人生——在鹤岗,面对漫长的黑夜,窝在温暖的旧房子里,讨论生的意义,以及,孤独的死。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,闯进被雪封闭的城市,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,也试图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:说到底,如何才能得到自由呢?自由又将带我们通向何方? · 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,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。逃逸或是一种怯懦,也可能是一种勇气,一些时候,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。李颖迪的观察与行文皆细腻、敏锐,若能再对时代语境有更深入的呈现,就更为完美。——许知远 作家,单向空间创始人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,可能也是一次重要的疗愈。——杨潇 作家,著有《重走》 《逃走的人》象征着新一代纪实作者的某种态度。他人的世界不再只是抵达“文明”、“公正”或“理想”的文字中介,写作不再因其不可置疑的道德优越性而板起脸来教训人。相反,他人是作者散落于人间的无数镜像,写作是破除“他-我”二元、恢复生活自身情感粘连状态的寻常功课。颖迪的文字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,有一种让人心动的朴拙和踟蹰。“逃”,有的时候是故作决绝的牵绊,是看似毁弃的重建。在这场时代造就的游戏当中,规则、路径、方法、主张,无一明确,常常是还未声张就已经气馁。一切都尚未完成,甚至连写作本身都带有失败的气息。别慌,我确信这个文本的意义在于未来,在于告诉后来者曾经的“今天”如何成为造就“明天”的“昨天”。——袁长庚 教师、人类学学者 我在想,如果我来写这本书会怎么写,也没有具体的想法。我一直觉得,人生就像在一个光滑的玻璃上向下滑行,直到堕入虚无,而让我们免于这种坠落感的,无非是在滑行时奋力抓住点什么,财富、家庭、成就,你知道没有什么意义,唯一的意义只是减缓下坠时的恐慌之情——甚至在设法抓住它们的时候,你也知道毫无意义,有意义的只是抓住本身。这实在是生而为人最幻灭的地方。读李颖迪的故事,我的这种想法变得非常具体。——杜强 媒体人、非虚构作家

电子书链接